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学说的影响力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以来,就一直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成果就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而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其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探寻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雄关贸道真如铁”: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殖民地基本上被瓜分完毕,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急剧不平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起工农苏维埃政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伟大飞跃。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初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但党的领导人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苏联经验与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甚至提出对共产国际百分之百的忠诚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毛泽东多次阐述教条主义的危害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是在与王明等党内教条主义者的斗争中所得出的;是在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总结中国革命规律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征程,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地基。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我们党拨乱反正的开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高度关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走向,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再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扫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长期困惑。随后他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共同富裕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祖国完全统一理论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要把握的条件。在党的十三大上,他又带领全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邓小平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遗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实践基础。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之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共产党人,高度关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主要任务,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形势,从容面对挑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世纪。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上,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旗帜鲜明的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基础,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唯物史观最集中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產党人,立足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缪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在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党推进任何事、任何政策,都必须牢牢立足这个基本国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始终贯穿科学方法论,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关于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目的這一最高价值旨归。
四、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必然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到2050年,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
[5]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孙菲傲,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