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发布时间:2020-02-03 阅读数:455

摘 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在中国最早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的突出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整体性概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一)对近代中国社会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忧虑与反思

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百姓受到军阀欺压,在国际国内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国民经济每况愈下,中国经济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经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联系紧密,“经济上发生变动,思想也必然发生变动”。所以,中国经济上的变动必然影响了思想的变革。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即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早期探索,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都没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李大钊开始思考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是否在中国行得通。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让他看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同时坚定了李大钊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决心。

(二)对自身求学和社会活动的经验总结

1913年冬,李大钊来到日本东京留学,留学期间,正值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十分兴盛时期,加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同时,早稻田大学浓厚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也使李大钊思想逐渐受到影响,在此期间李大钊民彝思想开始形成。留学期间李大钊还受到日本安部矶雄、河上肇等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使李大钊回国后极力对此进行宣传。

李大钊积极参与各种革命实践。1912年冬,李大钊加入中国社会党,运用社会党的平台参与到反对军阀的斗争中。1915年,袁世凯签订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参加反袁斗争并写出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全国人民在此危急时刻奋起自救。1920年李大钊领导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并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早期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这些革命实践,使李大钊对中国的社会状况有了了解,为他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堅实的基础。

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一)李大钊对经济论的理解

李大钊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工价值理论推演出来的。他认为,每个物品的价值,应该纯是物品中所含人类劳工结晶的全量,而工人应该获得的酬劳应当与他所创造的物品价值相一致。但是维持工力所需要的物品价值远远小于工力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只支付给工人维持工力所需物品的价值,剩余的物品价值均资本家所有。资本家的利益就在于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家尽力缩短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费时间,延长工人劳动的时间,减少工人报酬等方式尽可能地压榨工人个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剩余价值。李大钊还进一步阐述了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一是增加劳动时间,一是减少劳动的工银”。李大钊指出,增加工人劳动的时间,便是增加剩余劳动,增加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的利润就越大,所以资本家一方面极力地增加工人的工作时间,但是另一方面资本家又极力地减少每一个工人的工作时间,让每个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保持很好的精神,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进而.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同时,李大钊指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另一种手段是减少工人的工资,减少劳工的生活费,“他们利用妇女儿童,雇他们来作工,给他们很低廉的工银”。伴随这种情况随之而来的是小工业被大产业压倒,被大产业吸收,资本逐渐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出现了垄断组织。小生产者和中产阶级受到大资本家的冲击,逐渐沦为无产阶级。

(二)李大钊的阶级斗争理论

关于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十分重视。他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与他的唯物史观有密切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各个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所决定”。例如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则是由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形势渐渐可以压迫拥有土地的贵族的结果。总之,各阶级之间的互相争战,不论打着什么旗帜,“背后都藏着很复杂的经济意味”,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图压服他的反对阶级,而保自己阶级经济上的利益”。

李大钊说,所谓“阶级”,“就是经济上利害相反的”社会集团,“就是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有产阶级,与没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无产阶级的区别:一方是压服他人掠夺他人的,一方是受人压服,被人掠夺的。这两种阶级,在种种时代,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马克思“并非承认”这阶级斗争“是与人类历史相终始的”,不认为它“通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阶级斗争“将与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同时告终”。

李大钊认为产生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由于经济差异引发了政治上的不平衡,各个阶级都力图保护自己阶级经济上的利益。阶级斗争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必须经历,阶级社会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如果社会组织生产力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通过阶级斗争来改造社会组织,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1).

[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曹晓玉(1994.05-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