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战略意义及路径探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战略意义及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0-02-04 阅读数:552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接力奋斗,高职院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党的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积极探索和构建,是对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相结合的伟大实践。青年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核心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代青年不懈奋斗中变成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之不懈奋斗。高职院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摇篮和基地,更应当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就如何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这是关系新时代高校青年成长的重要课题,更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句话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突出作用。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使其成为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首先,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思想启蒙、指导革命实践和推动新型高校创建等作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青年大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推动下,培养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一大批后继人才。

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时代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勇担民族大任,走在时代前列,不懈奋斗拼搏。因此,在新时代、新的发展环境下,高职院校积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对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青年大学生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个别学生表现出的人生道路迷茫、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淡薄等问题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引导作用,能够让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运用透彻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渗透。高职院校必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把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准绳,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坚定信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推动党的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自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就不断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推动着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无一不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党的理论要想与时代同步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就离不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动。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青年的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传统,才能为党的理论创新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围绕这一历史使命,为我们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图。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寻梦的征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接续逐梦。纵观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的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每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同广大人民一道,团结奋进,不懈努力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凝聚和团结广大青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不辜负自己的使命担当。

三、构建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理论教育与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学习机制

(1)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些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对自己人生的巨大指导作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理解,不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青年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上,从内心深入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熟练地将理论与实際相结合,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付出实践。高职院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将纯粹的、真正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单单停留在对知识理论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联系自身实际,将其运用并付诸于实践。从教育引导的角度来看,增加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体验是尤为必要的。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激情有活力,带入式的情感体验远比一味的理论说教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辩论、故事讲述、实践体验等多种活动,激发青春活力,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性。让高职学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积极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搭建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参与机制

(1)丰富完善校内实践内容,引导学生信仰行为。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践活动,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在认识世界基础上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的养成表现为以青年大学生个人情感体验为主的仪式感教育,比如,入党宣誓、升旗仪式等。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同时,规范其相关行为。

(2)搭建主体参与的社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工作体系中去,对学生社会实践做好科学有效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实践可以说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扩充,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奖励机制,让学生明确实践主题,在社会实践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果、有收获,真正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三)健全组织指导与主体成长需求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1)精准把握主体成长需求。充分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需求,精准把握好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特质,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青年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生诉求相结合,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协同融合。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参与实践的热情,但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要结合高职学生个体个性化成长规律,以理论引导,以需求塑造,以实践历练,提高组织指导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促使受教育主体不断增强政治定力,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型人才。

(2)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同价值观念的充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高职院校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加大力度,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格局,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夯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载体基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让青年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创新培育媒介与舆论宣传相结合的优化机制

(1)拓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媒介。网络信息时代,微信、QQ、微博等各种获取社会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利,多元化的新媒介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渠道、新载体。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用青年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式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度,让学生入脑入心。

(2)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借助学校网页、微信公众号、讲座及校内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舆论宣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造势,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正导向作用和社会实践作用,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造在舆论中认识自我的条件,强化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祝欢(1987- ),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