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共产党宣言》中对于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相关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型政党制度又历经了70年的考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确立了多党合作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不断提升多党合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水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参政党要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命题,强调了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地位,丰富和发展了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容。新型政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最新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世界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根于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
新型政党制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政治创造。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既立足于我国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强调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着力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一)确立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所以能保持亲密的合作关系,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能够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势,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多党合作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同党外人士的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把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然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当今也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坚持“四个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二)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
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型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设。
2015年12月10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意见》明确了政党协商的形式,分别是专题协商座谈会、认识协商座谈会、调研协商座谈会、以及约谈形式和书面沟通形式,提出了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以及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意見》系统规范了中央层面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保障机制,此文件也是多党合作制度建立以后,首个关于政党协商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自身的性质这一基本问题关系到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定位和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新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个概念,强调了各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植根于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经验,又面向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这一论断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激发各民主党派主动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为了在新的时代基础上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切实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之下,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同党外人士的迎春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民主党派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领导班子核心的重要性,突出了领导班子建设在整个参政党建设当中的核心地位,丰富和发展了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容,为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断,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最新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
(一)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其优越性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十个阶层。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监督和政治协商,有利于将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少数精英分子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效避免恶性竞争
新型政党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型政党制度既有别于西方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有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局面。”
根据政党关系的类型,当代世界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政党模式,即垄断型政党关系、竞争型政党关系和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新型政党制度是属于领导—合作型的政党关系模式,是中国特有的政党关系模式。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其余八个民主党派不是反对党、在野党,而是同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在领导—合作型的政党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字方针”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合作关系的高度概括。所以,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保证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能够在坚持共同政治基础的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有效避免了一党执政的弊端。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合作型关系,既实现了政治力量的最大团结,也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的生机和活力。
(三)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推动民主科学决策
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最终取决于制度安排所取得的实践成效,可以具体分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这里的旧式政党制度主要指竞争型政党制度,其主要表现为国家内部的各个政党围绕政权进行公平竞争,胜出的政党成为执政党,获得行政权,失败的政党则成为合法“反对派”。
在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围绕着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和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新型政党制度中坚强的领导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政策制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新型政党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各民主党派与各级人大、政协都建立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制度,通过知情明政、考察调研、工作联系、协商反馈等各类协商机制,至上而下,深入基层,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01).
[2]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3-02-08(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2016.
[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十九大报告.
作者简介:真义枭(1996.05- ),男,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