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董小影 姜义军
摘 要:《矛盾论》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矛盾论》不仅继承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代表著作。
关键词:《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地位
一、《矛盾论》: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矛盾论》来自于毛泽东之手,是他在撰述《实践论》后总结出的新的哲学成果。1937年,毛主席通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学过程,发表哲学论点,当中提及矛盾论观点。1952年4月1日,该类主张被系统性地写入文章,刊登于《人民日报》内。它同《实践论》具有相同动机,是致力于摆脱党内僵化意识形态束缚而撰述的作品。依托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中国已经扬起全面抗战旗帜。而共产党普遍存在两类认知误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王明等人所凸显出的“左”倾思想,偏向于教条化,他们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以照搬方式应用马克思理论内容,具有片面解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中国革命运动缺乏灵活思想指导,出现严重误判问题,甚至丧失了革命胜利希望。为归纳国内革命战争规律,从中掌握取胜之道,以意识形态为抓手,排除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等不够科学的理论影响,升级全党认知能力;为迎合抗日战争诉求,从认知层面做足准备工作,面向全国范围推广马克思辩证法及认识论;这也有利于瓦解国民党反动派的思想侵蚀企图,批判张东荪等推崇的资本化思想,将叶青等“披皮”马克思主义者的真实动机呈现给大众,防止马克思理念遭到人为扭曲。毛泽东将诸多精力投向哲学课题领域,在红军大学等系列高校平台中,根据《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这一主题,作哲学讲演。《矛盾论》便是其中的一节。
《矛盾论》选择用方法论说明教条主义的问题,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引领共产党员在唯物辩证法框架内建构自身主张。该篇文章不仅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添加在内,还运用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认知,同时参考境内革命事迹,归纳利于革命事业的古代辩证法主张,就唯物辩证法内涵、关键点加以层次性剖析,尤其是指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在含义。《矛盾论》共七个部分:唯物及唯心主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内部同一性及斗争性、对抗的影响力。
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运用
《矛盾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历程的意义非同小可。它同《实践论》联合之后,作为毛泽东哲学主张体系化、完善化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更高概括性。《矛盾论》没有完整推出马克思哲学内容,它将目光投向矛盾观,予以专门解析,这一解析活动,向我们反馈出理论特色信息。
第一,该篇文章中以多元维度评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给出理论层面的说明。文内对共性、个性的评述,作为矛盾问题的核心组成部分,而绝对、相对关系则作为矛盾问题的又一核心内容。毛泽东将列宁有关论点引入自身辩证过程,予以补充发展,透过两大核心论点,介绍矛盾观的细分内容,不但使矛盾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备,也使辩证法理论更加深化。第二,毛泽东依托多元视角,评述了矛盾特殊性规律,具有层次解读特征。他介绍了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将其同针对问题展开分析的思想主张相融合,因而产生了普遍的方法论参照价值。第三,毛泽东进一步巩固了“辩证法作为认识论”的主张。列宁首先声明认识论内容即为辩证法。毛主席则以此为前提,经由自身分析过程,加强了对该项主张的认同立场,且表示矛盾分析法即为认识手段。而且,毛泽东把反对主观主义和反对矛盾分析中的各种错误倾向结合起来,深化了矛盾分析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矛盾论》是境内革命阅历的概述性产物,它以哲学视角为切入点,透过理论层面,展示马克思哲学论点的本土化过程;以扬弃精神对待往期国内哲学智慧,将契合时代导向的内容引入马克思体系,因而透过思想来源维度,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本土化特征;采取通俗语言表述形式,令基层大众迅速吸收有关思想内涵,携带着典型的中式思维、风格,于是其表达形式同样可呈现出马克思哲学的本土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适用于境内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得以建立,更利于相关主张融入具体革命活动过程:从一种维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演变为境内革命运动的基本参照理论;从另外一种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有了长效生命力,境内革命运动阅历将作为理论补充资源,辅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自身,呈现更强价值贡献力。至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舶來品形式出现,还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共同的价值立场、思想轨道;它不再以形而上形式存在,还作为行动过程的参照依据。这意味着本土化目的真正达成,表现为思想形式、实务价值的双重本土化特征。
三、《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唯物辩证法最初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对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化。《矛盾论》没有以照搬形式解读马克思哲学原理,采用了本土文化视角,对其予以剖析,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在含义全面呈现于纸面,建构了评估、处置矛盾的方法论机制。这切实助推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补充,日臻完善。而唯物辩证法内涵剖析层次更深,实务价值也超过往期水平。《矛盾论》不但吸收了马克思辩证法,还将苏联三十年哲学授课资料、境内理论观点融合在内,同国内革命经验、社会背景条件相交融,为理论注入新的活性成分。
根据《矛盾论》主张予以分析,它准确把握了“对立统一”的内在价值,在评估基础上予以提炼、深加工。它在唯物辩证法领域中的贡献,则概述为四部分内容:一是继承并丰富了列宁有关主张,巩固了辩证法灵魂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论点立场。毛泽东专门就静止、片面、孤立性质主张加以驳斥,不认同形而上方法论,表示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状态之下,呈现出动态建设走向。毛泽东也在文内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该法的实质原则内容。其次,详尽阐明了矛盾特殊性。苏联往期哲学文献成果内,未就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予以介绍。甚至忽略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内在联系。毛泽东参考境内斗争经验,聚焦于中国环境下的多类特殊矛盾及矛盾特殊方面。这凸显出本土革命特色,促使矛盾解决方案更具针对性。第三,毛泽东归纳了矛盾问题精髓,该理论主张堪称经典。而他关于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等的解读,可以用于解释所有矛盾观内容,务必弄清它们的内在作用规律,才能准确领会对立统一规律意义,才算真正掌握辩证法。第四,《矛盾论》再度聚焦于矛盾双方双向影响机制方面,表达了绝对斗争、相对同一的规律特点。该文强调,矛盾同一性仅以短期、具体、相对形式出现,具有先决条件;斗争性则不存在先决条件,始终普遍贯彻各项事务,矛盾运动全链均可觅得其踪迹。
不容否认的是,《矛盾论》除却为唯物辩证法本身提供贡献外,还对境内以往矛盾论点加以升华。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的结合来进行分析:第一,围绕理论、实务结合的原则分析,该文中列明的观点,兼有理论、实务价值。第二,它不但具有沿承价值,还具有发展贡献。第三,它兼顾普遍性、特殊性;一般性、具体化情况。第四,它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表现出党性原则立场。
综上所述,《矛盾论》不但从多维度融入马克思辩证理念,还有所升华,不但融入古代矛盾观,还予以变通式运用。另外,该文归纳了境内革命规律,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典型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标志性作品。《矛盾论》所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不会过时,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更将其内敛生命力散发于外,对理论、实务工作形成铺垫和推动作用。它依旧是党的哲学方针,也依旧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版块内的哲学依据、来源。《矛盾论》内涵盖的不少思辨内容,在现阶段依旧作为哲学领域的解析焦点。它对于当今人们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辩证法,对于人们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3]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
[4] 王桂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释义[J].党政干部学刊,2009(12):16-1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6]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历史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10(4).
作者简介:董小影(1995.09- ),女,满族,辽宁岫岩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