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新时代,是创新创造的时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应该站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前列。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而且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也是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以创业替代就业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立足新时代背景,积极通过改革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优化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营造创业精神培育文化氛围等途径加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精神
青年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人群,不仅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朝气蓬勃、富有激情和改革创新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突击队。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厚积薄发的青年人才大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从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明确了方向。当今,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立足探索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坚实的创业本领,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 “双创”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一、新时代创业精神的内涵分析
“创业”是指发现或创立个人或集体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精神”,则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创业精神”也就是指在人们的主观世界里,具有开创性的且能够对创业者开创事业起到引导和推动等作用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精神也被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学术界对于创业精神内涵维度的界定尚不统一。多数学者认为创业精神应该包含创新,创业者积极创新,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从而创造出更多价值。除此之外,创业精神还应该包含有勇于探索精神,责任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精神。
二、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时代意义
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的竞争优势,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响应国家号召,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近些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具体实践,不仅指明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向,也下发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并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配套举措。当前,创新已经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高等学校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创业者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响应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二)落实素质教育,促進大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大学生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发展英才教育的积极实践,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对文化素质的片面管输。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培育即对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能力、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教育培养,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品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结构性难就业的有效途径。近些年,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例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毕业时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同时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减免三年税收的优惠政策;离校后创业的,也可以凭借毕业证书向创业所在地有关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进而享受当地的创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虽然让大学创业的热情有所提升,但总体来看实际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仍旧很低,成功创业的仍然少之又少,极大地打击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因而高校加强创业精神培育,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乐于创新、积极实践,以此调整大学生择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
三、探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关键明确创业精神培育理念,寻求培育合力,在改革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优化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打开“绿色通道”。
(一)课程育人,优化创业精神培育课程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能否真正落地实践,成为学生真正受益的教育,关键在于学校的培育理念是否精准,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培育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高校首先需明确创业精神培育理念,改革创业精神培育课程。首先,要改变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提高精神培育在引领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改变过多的放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的思想局限。另一方面,严防“口号式”创业精神培育,就创业精神讲创业精神的表层化教育,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创业知识学习、创业行为培植中感悟创业精神。另外,建章立制,全面细致的设置课程和学分要求。高校应设立创业精神培育专业必修或选修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讲授创业思想、创业理论和真实创业案例等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并辅助开展创业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通识教育课堂中融入创业精神培育,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突破文理分科和专业设置的屏障,增设一些多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课程,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厚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情怀,实现创业精神培养与其他学科教学同向同行,相互促进。
(二)榜样育人,整合提高创业精神培育师资
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背景,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虽日益增加,但创新创业的门槛也逐步提高,这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也对高校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育出高水平青年创业人才需要拥有一批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优秀教师,同时也要有足够的支持体系和合作平台,不断优化教师结构。第一,吸收各方力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青年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需要社会多方共同的努力,当今社会对创新创业文化高度认可,高校需更加积极主动地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组建包含授课教师、政府行政人员、社会机构或者组织创始人、企业家等各方面人才的高水平专家团队。跨學科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团队具有多领域、多能力的融合教育优势,通过讲座、项目指导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达成创业精神培养的一致性,多方增强学生的理论学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数据分析能力、人际交际能力,改变以课堂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材。第二,建立优质导师库,对有创业意愿学生细化指导。在创业精神培育中个体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要为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配备优秀指导老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扮演指导、培养的重要角色。依靠导师其丰富的理论学识或丰厚的实践经历、端正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充满激情的改革创新精神、敏捷的行为作风时刻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指导的同时以榜样作用,润物细无声。
(三)实训育人,优化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既需要其丰厚的理论知识积淀,也需要实践操作演练,只有帮助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中,才能将所学理论激发和强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首先,搭建实训平台。高校在开设足够的实践教学课的同时,要主动积极争取政府扶持,依托科技园、产业园等校内外资源,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训平台或者“众创空间”,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要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孵化平台进行初创项目的研发与推广,通过扶持优秀项目来培养精益求精的创业精神。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家的参与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应汇聚校友企业、热心企业家等资源,通过走访校友企业、大学生顶岗实习等途径帮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在工作与学习中切身感受企业创新创业的生命力,向优秀企业家学习,总结反思自身在职业操守、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欠缺,将企业精神转化为教育资源于有形和无形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最后,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省市地区乃至国家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一方面让学生在项目设计、完善中积累经验、升华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比赛中结实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专家,吸收更多资金资源,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通过专家指导少走弯路,在投资者们的帮助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注入动力。
(四)环境育人,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文化氛围的逐步营造,对人民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的动机和热情逐渐地得以强化。高等院校是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创业能力,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营造高校创业文化,需要将创业精神的相关要素融入校园设施和校园活动中。第一,在校园设施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校园基础设施将大学生创业者的事迹或全国爱岗敬业模范的感人事迹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校报、校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均设置创新创业专题进行宣传,展示学校学生创业典范,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营造创新创业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宣传途径,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通过播放学生自制的创新创业短视频或以创新为主题的漫画来宣传创业精神,以新颖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精神的无穷魅力。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宣传创业文化。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成才就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应利用社团活动,开展科技竞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或者以创业精神为主题的标志设计比赛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培育创业精神的自觉性;同时搭配举办学生优秀作品巡展、创业计划竞赛优秀作品巡展和师生创新成果展,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三,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分别开展创新学分、开放创新实验室、本科生科研训练培训讲座、定期举办名师家讲坛、成功企业家座谈会等,拓展大学生思路,营造一种弘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以追求创新创业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娜.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 靳肖佳.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 王莹.双创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55-57.
作者简介:冯毅(1995.07- ),男,江苏无锡人,南京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