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树立模范是我国自计划经济时代便一直实行的一种社会动员方式,模范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维持了社会秩序,激发了社会活力。模范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符号被制造出来,其本身的形象也在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模范叙事话语的解读,尝试分析在模范符号生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重要的机制即制造典型与制造认同,前者保证了模范这一政治符号的神圣性,后者却通过一种非神圣的叙事方式建立了社会对于模范的认同。两种不同的叙事共同制造了劳模的社会形象,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稳定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模范;政治符号;敘事
一、模范作为一种政治符号
现代符号学最早可追溯至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将符号划分为“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的音响和视觉形象,是符号中能够被感知到的部分;“所指”则是符号的心理形象,是符号所表示的概念,并提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人们在运用符号的基础上相互理解意义,符号需要背后的意义来解释,意义的产生也需要借助符号这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符号背后的意义如何来建构、由谁来建构则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符号资本的背后便是权力关系,布迪厄将符号资本界定为维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具有合法化形式的一种特殊资本,符号资本以一种较为隐性的方式运作,因此一旦被大众接受便难以察觉。
我国对于模仿的研究较多出现于政治学领域,如冯仕政认为树立典型一直是国家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手段,这种现象不仅仅在计划经济时期盛行,自中国传统社会到近代以来,典型式的动员就一直存在。刘林平则认为,树立典型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控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典型机制本身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等众多弊端。苗春凤较早的从符号的视角来解释模范现象,并认为模范作为一种符号其背后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样从符号视角出发的还有田罗银、徐大慰等,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劳模在建国以来的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并且开始关注女性模范在整个模范体系中的地位。
二、制造典型——英雄模范叙事
“他反覆地念着书上的这几句话:‘我只要求给我留下一点能够维持生命的东西,一颗心脏和一叶肺,我还要顽强地斗争下去。负伤期间,他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便在床上画武器的设计草图,结果导致伤口崩裂,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觉。”
以上出自《人民日报》刊登介绍劳模吴云铎的叙述,吴云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格形象,因为其一切的表现与功劳都是来源于他及其强烈的信仰与觉悟。从政治符号视角出发,党政机关对于吴云铎的宣传话语的重要性要高于他在现实中的工人形象,他在这样的一种叙事话语中丝毫不在乎个人的生命,甚至其觉悟已经战胜了身体状况的限制,是一种精神压倒肉体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到的,使人们对吴云铎充满了向往与憧憬,但是这样的一种形象更倾向是一种“英雄式”的形象,因为它仅仅存在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叙事结构中,模范身上的某些特点被无限的放大,相对的其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非英雄式的形象被掩饰住了,就如同小说中塑造的柯察金一样,在英雄叙事结构中普通人物会成为一个战斗英雄,会将他的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吴云铎自身也有一部《把一切献给党》的自传体小说,至今已印刷量已超过1000万册,再版40余次,时至今日已然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英雄叙事中的模范形象的特点除了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意志与信仰之外,还在于对大众具有号召力,能够潜移默化的带动群众投入到无产主义事业当中。英雄模范被建构起来的同时也会成为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将一些隐性的,在当时难以提出质疑的价值传递下去。
在他脍炙人口的这本小说中,便有类似的描述: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站在建设最前列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需要、最困难的地方去。让我们把一切,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
因此英雄符号更多的是将大众带向叙事结构中,使大众成为被英雄号召的一员,充满激情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英雄虽然处于常人之中,却不是常人,在当时的年代个人本身便处于集体之中,个人思维更倾向于受集体思维的影响,个体化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苏醒,在一个个单位制影响下的集体中,英雄代表的不是其个人,而是自身的单位、职业、阶级以及国家着力传达的意识形态。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每个集体中都存在着诸多英雄式模范,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将个人从血缘、家族、传统社区的范畴中抽离出来,再次将其嵌入了单位制结构中。这是这几十年间国家实现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方式,个人在英雄主义的政治符号面前,其自身的信心与激情被唤醒,即使自身难以成为英雄但并不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制造认同——常人模范叙事
本文认为模范话语中有着两种不同的叙事话语,前文尝试分析了英雄式模范本身的典型形象,事实上模范作为政治符号一经诞生便要接受考验,大众虽然不具有解释符号的权力,但模范的意义在于处理意义所有者与民众之间稳定的关系,因此模范制造必然隐含着另一种机制即将大众对模范的基本认同也制造出来,这两种机制对于维持模范长久的存在于社会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前者让模范看起来具有神圣性,后者又要让模范不那么神圣,每一个普通的工人经历特殊的条件都可以成为模范,需要塑造一种低层次的模范,且存在于每个单位制组织当中,模范被塑造为普通的工人,从管理到生产一线,从科研到营销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级与部门,即常人意义上的模范。这种模范的制造并不需要附带过多的政治修辞,而是以普通工人就能接受并理解的话语塑造出来,员工会明确的将本单位中的模范与英雄式的模范区分开,实现对模范的认同。
本文选择了《劳动者之歌——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巡礼2014》中的叙事话语的,尝试分析认同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模范又在一个个具体的电网公司中具有怎样的形象。
“带领服务分队严格落实国网北京电力党委“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建设要求……‘没人管我们来管王小宁主动联系政府市政和绿化部门,经过一系列艰苦工作将400米主干道上的数线隐患全部排除……王小宁带领更多的兼职服务队员走进康复中心,带孩子们散步,与孩子们嬉戏。”
在常人叙事中,模范作为单位的优秀员工,常常主动接受一些不会带来太多经济效益的任务,他们并不在乎成本与收益,而是将自己工作的一切放在服务社会之上。因此常人模范身上的品质往往会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去考虑,突显每个人不是在为自己而工作而是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常人叙事中的模范的典型形象是必要的,但是平凡形象则突显了其与英雄形象的不同,在诸如国家电网模仿的叙事结构中,其他工人并不会将模范视为神话一样遥不可及,而是一种可能性:完成一定的任务,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具有一定的资历,自己也会成为接下来加入本单位的年轻人的模范。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工会编.劳动者之歌——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巡礼2014[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5.
[2] 阎云翔,陆洋等译.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
[4] 李猛,李康,周飞舟.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第16期.
[5] 成伯清.时间、叙事与想象——将历史维度带回社会学[J]..江海学刊.2015年第五期.
[6] 冯仕政.典型——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宄[J].学海,2002,第3期.
[7] 刘林平,万向东.论“树典型”——对一种计划体制下政府行为模式的社会学研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尤宇轩(1994.09-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