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5 阅读数:590

张冰 李卓燃

摘 要:以BBC,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报道2018年4月朝韩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为例,从及物性和名词化两个角度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的不同之处,发现及物性与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具有相关性,并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在报道角度等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及物性;名词化;中西方新闻语篇

新闻作为传达和分享当前事件的信息文本,已成为人们获得和交流新思想的重要资源之一。面对同一新闻事件时,不同的媒体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来报道,用语言来反映事件背后的意识形态。

笔者希望通过对中西方三篇新闻内容的分析,得出有关中西方新闻语篇在及物性与名词化二者相关性方面特点的启示。

一、文献综述

(一)及物性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分成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由及物性系统识解的不同过程类别有以下六种: “物质”,“行为”,“心理”,“言语”,“关系”和“存在”。(Halliday,2004:41)

(二)名词化

Matthews(2000:244)把名词化界定为“名词或行使名词短语功能的句法单位从其他任何单位衍生而来的过程”。

名词化的分类可以是1)把过程看作事物 2)把特征看作事物 3)把评价看作事物。总结来说:1)名词化结构可以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组词构成的结构;2)这种结构在句中发挥名词功能;3)名词化概念是一个“过程”和“结构”的统一体,以“过程”为手段,“结构”为目标。(徐玉臣,2009)

三、分析结果

(一)及物性分析

本文中三篇不同新闻媒体对朝韩领导人会晤报道的六种类型分布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大西方媒体的物质过程超过了50%,而中国日报的物质过程占比只有38.5%。从具体的语篇中,可以看到BBC和华盛顿邮报都倾向于使用具体的动词来描述新闻事件,并辅以一些新闻媒体的评论以及事件背景的介绍,比如两篇报道都具体描述了两位领导人在跨越边境线握手拥抱的具体动作。

然而,观察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从统计数据中看出占比最大的是言语过程,其次才是物质过程。中国日报的这篇报道只用了较短的篇幅就描述了整个新闻事件,而之后大段的内容都是在引用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或是新闻当事人的言论,评论等等。

(二)名词化分析

在分析这三篇新闻语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西方新闻报道对于名词化的使用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决定选取名词化分析的角度来对这三篇新闻进行数据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报中名词化的比例比BBC和华盛顿邮报的比例高得多。结合名词化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对于此次朝韩双方领导人会晤的报道意图显示出正式,严谨和客观,因此用了非常多的名词化短语和小句。

結合上文中关于三篇新闻及物性的讨论,发现名词化的规律和及物性的特征有相关性。在及物性分析中,中国日报的物质过程与BBC 和华盛顿邮报相比,是最少的,但是中国日报的名词化程度却是是最高的,这符合名词化生成的机制。

四、结语

(一)及物性分析与名词化分析成相关性

物质过程越少名词化程度越高且概念隐喻程度越高。三篇新闻报道在这两项分析的结果上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两篇西方新闻报道的物质过程占比大,因而名词化程度低。而中国日报物质过程占比小,则名词化程度很高。

(二)中国新闻语篇报道时过度强调客观

丢失了新闻报道中细节刻画带来的生动和现场感。中国日报对这次新闻事件的报道,除简单描写事件本身外,并没有深入挖掘新闻的细节。这也是名词化程度高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不难看出编辑和记者想要通过名词化来表达中立客观立场的态度。

(三)西方新闻报道在强调客观的同时

注重描绘新闻现场的细节以及情景,使读者有代入感,并且具有很高的易读性。然而,西方媒体的报道有时会在评论中不自觉体现出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对待朝鲜的态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语篇中体现很明显。许多动词的使用除了增加事件的生动性以外,也无形中表达了立场和观点。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 On 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 languag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3,3,17.

[2] Halliday, M.A.K. .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In M. I. Matthiessen (Ed.) , Great Britain: Arnold,2004.

[3] Matthiessen, C. & Halliday, M.A.K. .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 first step into the theor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

[4] Matthews, P.H. 2000.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Lin-guis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0.

[5] 徐玉臣.名词化的生成机制、类型及功能的新视界[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2):32-38.

[6] 高航.概念物化与名词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6):14-17+86.

[7] 刘国辉,余渭深.英语名词化的“功过”论辩及其在语篇运用中的量化考察[J].外语教学,2007(01):22-26.

[8]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83-90+160.

[9] 刘国辉,陆建茹.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9):17-22.

[10] 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03):15-18.

作者简介:张冰(1975.12- ),女,黑龙江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语言测试;李卓燃(1994.12- ),女,甘肃兰州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