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浅谈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路径经验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浅谈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路径经验


发布时间:2020-03-09 阅读数:44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也有所提升;但在党和国家“建设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的要求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在“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人民健康照顾需求的增加,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的一个可行路径是实现社区养老的社会政策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在一线城市试点以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可靠模式推广至全国范围。

关键词:医务社工;制度研究;模型分析;趋势探索

一、模型构建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肇始,以政府起草、初制政策、行动纲领和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被提到主攻和中心位置,特别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进行政策开发、制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效。医务社会工作学者刘继同曾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形成了八大发展成效,在我国社会工作领域中,医务社会工作分领域已成为社会工作范畴内最活跃、专业化程度最高、社会工作者发展动力最激昂的领域,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列车”的“火车头”。

“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健康照顾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成效显著,积淀了多元性、创新性、指导性的发展经验,为“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地规划和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制度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首要经验是国家层面重视,秉持进步理念,引导创新,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辩证统一、双向灵活的前进模式,辅以结构合理、全局规划的制度框架;其次是中央多个部门如卫生、教育、民政等积极寻求协作、配合,共同助力以“医疗卫生、健康照顾机構独立自主招募、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特征的“上海模式”,在深圳、广州等地的实践则证明这一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再次是整合全国各地区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实务过程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以及各层级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使用及评估机构的意见,均指向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化的医务社会工作需要体系化、制度化,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后,“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探索亦有许多贡献,以国家级、省级医务社会工作者协会为代表。

二、模型解释

关于这一模型,笔者主要以制度理论及社会福利、卫生政治学等理论来阐释其建构过程。弗雷格斯坦对制度的定义是:“制度是一套规则和共享的意义,这些规则和意义定义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谁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为行动者提供认知框架或意义以解读他人的行为,由此引导人们的互动。”在本题所指涉的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的意涵中,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产生发展的根源在于应对我国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凸显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生与患者间的结构性紧张关系,当这样一种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体系被建立后,能够形成一套多方认可的、明确其所指的意义体系,并且作用于社会关系(特指医患关系)的梳理,医护人员、患者、医务社会工作者、有关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形成和谐的社会场域。

在通常概念中,医务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医疗卫生、健康照顾领域中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者,在社会福利理念指导下,在福利制度框架内,以帮助弱势群体为目标导向。

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过程还与卫生政治学、医疗社会成本等概念有着紧密联系。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到医疗卫生、健康照顾机构直到整个卫生系统,这是卫生政治学的迫切需要,关系到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导向。作为我国医疗体系改革和构建现代卫生保健制度的重要一环,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有利于缓和人民群众对更为优质的医疗健康卫生服务和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另外,当前我国出现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结构性紧张,既可能对病人的经济负担造成更大压力、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感产生不利影响,亦会造成国家医疗资源、社会保障资金的浪费,被动地增大社会成本;面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健康照顾领域内存在的诸多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医务社会工作的普及、制度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未来趋势

学者刘继同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发展和推进路径有两大基本思路:一是行政性,主要解决医务社会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构建的问题;二是专业性,主要解决的是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权威和专业能力方面的议题。

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的过程中,除把握行政性和专业性以外,还应当结合社会工作本土化趋势,扎根中国大地、扎根本土实践来进一步建构、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相关制度。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工作专业自西方引进以来,尤其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当时的北平协和医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赞助)是执牛耳者。后来编著出《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医院社会工作》(与邹玉阶合著)这两部作品的宋思明,即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从实务领域过渡到心理学研究领域,为协和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做出不凡贡献。关于两部作品的学术贡献、社会价值,学者刘继同的评论是“开山、奠基和经典之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任务中,对医务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向健康照顾社会工作(health care social work)转型的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不容乐观,鉴于当前我国各种性质的养老机构、疗养院的发展现状,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必然会成为主流养老方式。与这一趋势相适应的是,在社区范围内,存在着大量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现实性需求,医务社会工作施展的空间巨大。但相较于已初具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照顾机构而言,社区层面的医疗服务中心仍处于草创、不成熟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水平偏低,存在着难以满足这一领域的紧迫需求的现实性问题。

笔者认为,医疗卫生、健康照顾领域的社会政策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社区养老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以及向健康照顾社会工作转型可以有机结合,建议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率先试点,中央相关部委统筹,各级社会工作协会组织互相研讨、总结借鉴各地经验,共同致力于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领域的制度化、专业化,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向健康社会工作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继同.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成就、主要挑战与制度建设路径[J].社会政策研究,2017(03):66-78.

[2] 贺静.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运营模式的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3] 王小章,陈宗仕.社会学思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131-132.

[4] 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摘要)[J].中国医院管理,2007(11):1-3.

[5] 刘继同.中国本土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历史智慧与当代意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09):2-7.

[6] 刘岚.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7] 温宁宁.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18(13):138-139.

作者简介:陈鑫华,男,江西萍乡人,本科,广西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