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社会工作在农村精神扶贫领域的功能发挥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社会工作在农村精神扶贫领域的功能发挥


发布时间:2020-03-12 阅读数:670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扶贫攻坚的冲刺期,社会工作介入扶贫领域已经初步探索,社会工作在精神扶贫领域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发挥其功能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只有在制度上加强保障,财政上加大支持力度以及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工作扶贫济困的内在实力,才能使其在扶贫攻坚战中获取可持续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功能。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神扶贫;功能发挥;文献综述

2013年底,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标志,中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直至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扶贫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两不愁,三保障”已逐渐落实。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脱贫人口收入达标的基础上,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前,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领域也亟需关注。虚报收入不愿意脱贫;脱贫再度返贫;深陷抑郁、无望的精神折磨等等,贫困户这些现状都需要引起各方关注。社会工作因其专业特点和精神扶贫领域的实践经验,在贫困户精神帮扶领域有着其独特优势,但目前社会工作在精神扶贫领域并未真正推广运作,因此分析社会工作在精神扶贫领域的功能发挥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可以为农村实现精准扶贫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文献梳理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梳理出从1982年到2017年,精神扶贫领域的文献共有1439篇,其中2016年254篇,2017年258篇。专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领域文献从2012年到2017年共计29篇。从文献数量及时间来看,从很久以前就有很多学者关注并研究精神扶贫的重要性,但对于社会工作在其领域功能发挥的研究,起步晚,数量甚少。

最早在1982年中共玉山县委员会就提出,常言道:“穷不夺志”,扶助贫困难户,最重要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困难户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鼓足摆脱贫困的勇气。

早在2008年世界消除贫困日的主题就是“贫困人群的人权和尊严”,是名符其实的反精神贫困。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今发达国家反贫困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救助生活的反物质贫困,更注重贫困人口心理层面的问题,将其从“自甘堕落”的贫困文化泥沼中拯救出来,使其养成摆脱贫困的习惯。因此,在“精准扶贫”层面上,精神扶贫更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非物质作用,想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从精神层面着手从而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尤为重要。

2016年青岛日报2016 年9 月30 日第 013 版上指出“精准扶贫”重在“精神脱贫”。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水平上,其更深刻的影响力在于心理层面。通过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来实现脱贫只能是一時之计,只治标不治本。社会工作专业应该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促使贫困人员提高脱贫意识,唯有思想、观念先脱贫,才能够进一步将物质生活上的脱贫变为现实。唯有如此,贫困问题才能够得以根治。

陈成文、姚晓、廖欢提出社会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这是因为,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专业优势。当前,我国实施精准扶贫主要面临着政策、对象、资源方面的三重困境。精准扶贫要走出困境,必须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整合精准扶贫社区的社会资源。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只有科学运用社会工作的扎根理论,积极倡导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切实践行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才能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功能和专业优势。

笔者在文献梳理后得出结论,近几年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功能发挥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但其在精神扶贫领域功能发挥的研究甚少,有一定的空缺。在笔者实际工作中发现扶贫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贫困者脱贫主要是靠资金帮扶和项目帮扶,扶贫工作中并未发现社工的身影,贫困者自身能力的发展也被忽视。再者,近几年政府大力提倡社工培养,但目前政府并未认识到社工在农村扶贫领域特别是精神扶贫领域的重要性,因此社工想要发挥其功能优势,还要将自己的优点明确展现在政府视野中。

二、社会工作在农村精神扶贫领域的功能与优势

(一)理念相同,专业凸显

据统计,目前的致贫因素占比为:因病致贫占 42%;因灾致贫占20%;因学致贫占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占8%;其他原因的占 20%。目前致贫因素中因病致贫占比最高,病痛让贫困者减弱甚至失去劳动能力,无法负担高昂的医药费,身体和经济的双重折磨带来孤独、焦虑、抑郁、无望甚至有自杀倾向等问题。政府扶贫中,虽然能财政兜底最低生活保障,减免其医疗费用,但无法顾及其精神层面,贫困户的生存质量无法提升。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目的就是帮助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的人,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者除了能链接资源外还重视从精神层面给予帮扶,利用一些个案、小组工作减轻贫困户抑郁、焦虑症状,消除无望,激发贫困者的内生动力。同时,社会工作者的“同理心”,能够与贫困者建立专业性帮扶关系,比政府工作人员更能赢得扶贫对象的信任与配合。

(二)专业介入,激发动力

在资金帮扶和项目帮扶的作用之下,脱贫成果让人惊喜。可是在笔者实际走访中却发现一些特殊的状况:利用未交社保查不到收入情况的漏洞,瞒报自己的零工收入;有子女赡养费的,推脱说子女不肯赡养;明明有就业能力的,不愿意就业,怕与外界接触。这些状况的发生都是因为一些贫困户不愿脱贫、不敢脱贫,深层次的因素有一是目前的扶贫政策让贫困户出现了依赖心理,认为不脱贫就可以继续享受国家的帮扶,害怕脱贫后,没有了政策帮扶,生活会再次面对难题,因此没有脱贫的主动性。二是贫困户因为自卑心理,不愿意和工作人员甚至左右邻居交流,与外界隔绝,对于一些政策性帮扶就业岗位不敢去尝试。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鼓励贫困户积极的去面对困境,增加自信,勇敢的走出封闭,同时接受就业帮扶,真正走出贫困的泥潭。

(三)聚焦发展,反辅政策

从社会工作的本质出发,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关注解决贫困户目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对贫困户现在真正的需求,以及解决这些需求的方法都有着认识和见解。社会工作者更加关注贫困者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公民权利等方面状况的改善和提升,这些都是政府扶贫者不具备的专业视角。如果说政府扶贫的主攻方向是贫困者经济、物质层面的脱贫,那么社会工作则是更关注贫困者精神层面的发展,关注贫困者多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无疑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能够提出专业建议,从而使得扶贫政策更加完善,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精准扶贫。

三、目前社会工作在农村精神扶贫领域功能发挥的困境

201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的计划”;2016年民政部办公厅将国际社工日的主题明确为“发展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社工介入扶贫领域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正大力鼓励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那为什么在专业契合,政策鼓励的条件之下,社会工作仍然在精神扶贫领域有所制肘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工作在精神扶贫体系中的角色尚不明确

目前的扶贫工作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贫困户是否达到脱贫收入标准才是关注的重点,社会工作者作为“协助者”,必须在满足政府的要求,条条框框的拘束,不对等的关系无法让社会工作者专业得到施展。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后,往往是投入很多在前期平台搭建上,但重形式、轻内容,政府主导多,贫困户参与不足,社会工作者无法明确定位,介入没有达到真正效果。

(二)社会工作在精神扶贫领域未能被多方承认

因为地区发展差异,城市与农村经济水平高低等因素,很多地区社会工作并未能真正发展起来。而扶贫攻坚战的战地却在经济落后地区,在农村,在这些地区,缺少社工机构,社会购买服务没有被政府重视,贫困户包括政府不能很好的认识社会工作,当然也不会去认可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优势,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恰恰是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工作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在精神扶贫领域经验不够

目前大多从事农村社会工作者为非专业出身,很多都是由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兼任,自身专业素养不高造成在面对贫困户需求时力不从心。而拥有专业优势的高校社工毕业生和社工机构工作人员因为不被认可,参与度不高,没有足够的实践田野,从而造成扶贫经验不足,介入缺乏深度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社会工作在农村精神扶贫领域的功能发挥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目前,社会工作介入扶贫领域的活动大都是以项目制为主,都是一些短期行为,社会工作还未能进入制度性的反贫困领域,政府应该在制度上将社会工作纳入扶贫开发的整体规划之中,摈弃“大政府,小社会”思想,加强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可以在财政兜底、项目扶持之余增添社会购买服务这一项,让扶贫攻坚战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防止返贫现象。

(二)财政支持

各地区财政应该大力扶持社会工作的成长,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是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贫困地区、基层政府为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济困提供更多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为参与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机构、人员,在项目、岗位、待遇、补贴、社保、职称等多个方面提供更为必要、充分的财政支持,解除社会工作扶贫济困的后顾之忧,激发社会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在扶持社会工作机构成长,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招录到政府扶贫战线中,这样可以打破政府与社会工作沟通上的壁垒,突破体制格局,真正将需求和供给对等起来。

(三)主动作为

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硬骨头、趟深水区”的关键阶段,目前脱贫领域的问题是难度大,症结多。而社会工作者助力扶贫领域的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应对精准扶贫领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所以社会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升扶贫济困的内在实力。作为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在人员招录、人员管理、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建设,为扶贫济困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机构的生存力和竞争力。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加强补充扶贫济困专项能力建设,充实知识储备。此外,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加强扶贫攻坚的主动性,提升“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介入精准扶贫,同时积极为扶贫政策建言献策,让脱贫攻坚战保质保量。

五、结语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路线,而社会工作在农村精神扶贫领域发挥其功能能够有效的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和扶贫资源等方面的困境,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自身专业价值和专业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鸿雁.社会精准治理”模式的现代性建构[J].社会工作,2016(01).

[2]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5(05).

[3] 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03).

[4] 宋爽.社会工作参与扶贫攻坚的要求及介入空间[J].社会工作,2016(09).

[5] 李文祥,郑树柏.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中国村寨扶贫实践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04).

[6] 姚霞.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社会工作,2009(07).

[7] 高飞,向德平.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03).

[8] 程萍.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森的赋权增能视角[J].社会工作,2016(10).

作者简介:徐莹(1988- ),女,江苏镇江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