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国学教育如果从古代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其本质是品性教育,其与养成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紧密,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之下,要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国学教育是关键,现在国学大热,但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国学也比较尴尬,其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突出问题是课程、师资、学生等几个方面,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养成教育;国学教育;现状;优化
近些年来,一档档文化综艺节目带动了国学的新一轮发展,《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度指数都非常高。国学大热,国家在提倡,民间也在推动,很多学校也都开设了传统文化的课程,可是国学教育是什么,对受教育者有什么好处等方面认识都比较粗浅,为此要突出一个观点,国学教育,教的是中国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最终还是要靠中国的方式来传承。
一、养成教育与国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联系
如引言部分所述中国文化还是要靠中国的方式来传承,换而言之,就是国学教育应当也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只有了解古代教育体系,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探索创新。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来看,其基本理念是成人教育,其中注意,成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年人,而是强调把一个儿童教育成一个人的过程,《论语》开篇就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学习知识对于一个人成长而言并非主要的,学习做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学习是要一个人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知识。基于前文所述,成人这个词容易出现误解,那么用品性教育来代替是比较合适的,性说的是人性,品则代表人性的层次。从古代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其涉及到了德、体、艺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其中德就是思想道德,这与当前的德育是一致的。从养成教育的角度讲,也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和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国学教育
养成教育突出的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国学教育本质实际也是对德性的教育,突出的是文化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换而言之就是用国学教育来引领品性建设,让学生从国学当中学做好人,学会学习以及学会创造。
(一)国学教育现状分析
(1)国学教育的现状
实际上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学科目录当中并没有国学专业,国学并不是一种独立学科,现在来看国学教育还是在探索阶段,而且更多的是学术上的探索研究,但是注意国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的教育,相当于古代的蒙学,而到了大学应该是一种专业教育,当然现在也在探索这种专业教育,比如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把国学班定义为实验班,而其班级规模比较小,一般学生人数在30人以内,定位的是精英教育,而且并不真正涉及学位教育,而且更多的是面对硕士以上学历,面向的是国学研究方面。也就是说实际上现在并没有完全培养国学人才的学校,甚至没有国学专业,全国国学教师有百万以上的缺口,僧多粥少,对国学教育的实践,学校更加的审慎。
基于目前的一些相关政策,将国学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设立专门的学科,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一定的趋势,一些高等学府已经开始切实这个方面,尝试招收国学学生,比如北京联合大学、东北师大等。不仅如此,一些高等院校在自主招生这个方面,也对国学加强了考量,比如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就开始融入国学才能的考量,甚至推出了专门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将我国传统经史子集作为教育核心,并且设置了很高的考核要求,门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2)国学教育的困境
基于前文的简单分析,在当前一些重点高校的通识教育当中已经能够见到国学课程的身影,但是整体上地位依然比较尴尬。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来说,现在国学教育是走形的,虚有其表。具体来看,高校的教育实践当中因为要突出应用型本科建设,现在要突出内涵式发展,教育实践当中理念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突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在品性教育方面仍然有所欠缺。而学生也更关注的是专业课学习,国学教育的定位一般是通识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这个不是专业课而是人文课、公共课。而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讲,国学教育还暂时在探索阶段,尽管已经有国学专业,但学校还在审慎。而这样的情况下,国学还是选修课,而能受益的也是少部分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统一计划,没有师资,缺口百万并不是说笑。
对于大学生而言,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严重,现在网络上十大热门专业,有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就是没有国学。再者,国学在目前没看还有专门的学位,即便开设了国学专业的学校比如武汉大学的国学实验班,所獲得的学位也是文学、历史或哲学的学科的学位。
(二)国学教育优化措施
(1)在师资力量上进行优化
师资力量是关键,国学教育难以开展,师资力量不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因为老一辈的国学大师逐步退出舞台,而新生代的国学人才却出现了断层,能够打通文史哲三个科目的教师少之又少。能够匹配相应师资力量的基本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学校,比如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是文史哲+考古方向的几位专长著名学者担任,而在中国人民大学当中,则是由人文学院、哲学院等学院中具备深厚国学基础的专业教师来承担对应的教育任务。对于普通的高校,全国几千所高校,其中有实力的也就那么一些学校,大部分是否有实力构建相应的师资队伍值得商榷。所以关键还是得解决师资力量问题,什么时候把百万缺口填补上,什么时候国学教育就可能真正实现腾飞。
(2)在课程上优化
现阶段来说高校要量力而行,可以先选择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国学研究,并教授相关课程,没有条件可以外聘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确实是一个困难,但是国学经典教育必须提上日程,围绕通识课,形成国学核心课程,有条件增加必修课,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思政等专业必须要突出国学核心课。对于其他联系不大的专业,也应当至少开设一门国学公共必修课,且要带上学分制。比如把四书五经列为必修课,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其他国学必修课,这其中可以按照专业特色来开设必修课程,比如工学大类可以开《九章算术》《齐民要术》等课程。
(3)针对学生进行优化
国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不是单纯的四书五经,弟子规等等,在养成教育视角之下,国学教育应当是品性的教育,或者说德育,是要教学生如何做好人。所以国学教育要突出一个育人的功能,对于高校国学教育而言,解决了师资力量和课程安排上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国学。按照朱自清的说法,在中等以上教育里,经典训练应当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并不是突出实用,而是突出文化。国学教育也不仅仅只是传授国学知识和技能,关键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是要使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所以要突出宣传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真正正确地认识到学习国学的好处,例如学儒家经典提高人格修养品味,又如学道家经典可以在遇到困难压力时,用道家的思想增强心理防御力,抗挫折能力,从而走出困境,这些并不能一下就体现出来,但它的作用更加长久。
针对学生方面还需要注意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国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泛,课程性质上理论性的内容很多,关键还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改变传统讲授的方式,通过构造快乐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评价方法提出国学教育的有效性。
(4)针对国学“户口”问题进行优化
国学没有学位,也就没有“户口”,名不正言不顺。但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国学的辐射面是很广泛的,但核心不变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承,现在国家要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的文化要用中国的方式来传承,但是因为没有户口,国学教育的实践实际上也主要是几所学校自发的行为,并没有统一的指导,现在相对来说要好很多,因为教育部已经给国学安排了门户,设定了国学专业。但是要真正落实国学的户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特别是理论上的研究要跟上,因为现在国学教育理论上的研究还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就国学教育价值、课程如何开展、教材如何编写等问题做研究。
三、结语
高校的国学教育应当逐步走向专业教育的层面,实际现在也有这样的趋势,国家已经新增了国学专业,但要真正实现它还需要走比较长的一段路。但是不可否认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入開展国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实际国学教育地位还比较尴尬,为此必须要围绕国学教育的核心问题,结合养成教育来探索国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芳.高等教育阶段国学教育何以可能[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6):119-127.
[2] 马秀芝.探讨当前高校国学教育的特征[J].才智,2018(31):23.
[3] 张洁.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13(13):32-33.
作者简介:刘阳彤(1991.02- ),女,河南淮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