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提升师范生的育德能力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提升师范生的育德能力


发布时间:2019/12/05 阅读数:502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任务,教师教育必须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立德树人能力的素质全面的卓越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合力提升师范生的育德能力,可助力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任务,教师教育必须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立德树人能力的素质全面的卓越教师。为了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承担师范生培养的高校既要努力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重视师范生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更要重视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和育德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合力提升师范生的育德能力,可助力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育德能力是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我国以伦理型文化为主要特征,教师历来被定位为塑造人的灵魂、关照人的道德品格养成的“良师”“人师”,教师职业也因这一特征被给予较高的伦理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训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情感熏陶等相应地减少,教师的育德能力逐渐被忽略。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带来的学习方法的变革,挑战着教师的角色,其提供的开放式的巨型知识库和高度发达的搜索引擎,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个性化的、随时可以提取的知识,而且能够基于知识自身的结构,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自动化命题、批阅、评价。部分指向“成才”的知识传授的任务被人工智能代替后,教师更多承担“成人”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良师,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怀,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并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品格养成。“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育德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更加重视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和育德能力的提升。

  师范生育德能力的指标要素

  “育德”即培育道德品格,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君子以振民育德”。教师的育德行为是指教师通过目的性较强的教育行为,主动自觉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指向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知识,更关注育德的主动性、敏锐度以及时机、方式、技巧等。为此,教师教育应研究师范生育德能力的相关指标要素,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的育德能力。

  一是示范力,即师范生作为准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的示范力是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力量。教师自身必须是道德垂范者,才能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去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教师“传道”的前提是“有道可传”,教师自己必须是“有道之人”“道德人”。因此,以德育德是师范生育德行为的根本前提。教师教育首先要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道德认知,让他们获得为人师表的逻辑前提,以便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候,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培养时代需要的新人。

  二是敏感力,即能掌握育德契机,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育德元素。“学高”未必就能“为师”,至少未必能为“良师”,专业性与师范性要互为前提。相对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育德元素、德育资源的掌控力、敏感度以及辨别力等,是师范生更为重要的素养。这些素养能够帮助其识别与学生品德发展机制相关的道德问题、非道德问题和不道德问题,有助于准确地捕捉学科课程、教育教学中或较为隐蔽或稍纵即逝的德育内容,并且能通过价值传递、道德思辨等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落实。对德育元素的敏感力,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格养成的关键。

  三是施教力,即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育德方法以达到育德效果的能力。师范生通过接受育德能力培育,能根据不同的道德教育目的、情境、对象等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能准确把握道德问题的实质,明确道德冲突的焦点,用专业的道德语言,通过对话、协商、道德示范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传身教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师范生育德能力的培养路径

  全面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师范生生源质量上,可通过增加提前考察了解、有效面试等环节,选择具备从教品质的优质生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中,对师范生立德树人能力进行考察。更要通过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

  课程设置是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的关键环节。围绕师范生育德能力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思政课程应增强针对性,使师范生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更为丰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传承师道。以“道德心理学”等提升师范生对学生品德发展机制的认知;“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教学法的主干课程,应引导师范生挖掘自己所执教学科中的道德元素和育人资源,提升对所教学科育人价值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以“教学伦理学”等作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补充,为全面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教学改革是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的核心。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育德能力的养成区别于道德知识的习得,不能依赖于“课程—教材—讲授法—考试”等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指向行为能力的育德能力,要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育德案例的可迁移、可模仿性,将育人楷模请进课堂言传身教。通过模拟课堂、聚焦主题的观影活动、道德叙事工作坊等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对德育案例、德育方法的学习兴趣。利用智能教育平台,全真模拟道德情境,演绎道德问题,引导师范生体验育德场景、积极分析育德案例,参与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为师范生创造育德的实践机会。

  教育实践是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师资基本都由地方师范院校进行本土化培养,因此,应发挥地方师范院校本土化培养的优势,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机构协同培养师范生。协同培养的模式要不断创新,要求师范生见习、跟师、顶岗、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教学模块真正与学校的各项育人工作相融合,参与班会、少先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入学教育等仪式性较强的育人活动,通过“教学做合一”,增加育德体验,丰富育德经验。

  此外,应以产出导向为指引加强教师教育成效性研究,对师范毕业生的育德能力进行5年左右的跟踪调查,以调查结果改进和完善指向育德能力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地方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路径研究”(19JYB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