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近日,以“合作共赢”与“中国故事”为主题的2019中国公共外交论坛在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如何通过多元公共外交推动合作共赢,如何通过媒体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公共外交系统,除了政府,还应包括智库、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媒体以及普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在公共外交中,政府是规则制定者和宏观政策的把控者,其他多元行为主体各自发挥相应作用。与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直接面向跨国媒体和国际公众,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来影响国外公众。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苏格认为,公共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它总体上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对内是积极引导广大民众正确认识舆情,理性观察世界,努力培养和构建开放、包容、平和的国际心态;对外是拉近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真实友好的、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世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爱尔兰大使岳晓勇提出,公共外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穿透国家间的信息壁垒,使中国的理念直达国外公众。这就要求做公共外交必须从外国受众的需求出发,了解他们的诉求,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一司副司长张立平以智库外交为例,强调了需求导向的重要性。她表示,各国国情不同,比如与发达国家相比,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更关心农业发展、外贸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向这些国家宣介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时,要有针对性地就这些内容与他们展开平等充分的对话、交流与沟通。针对他们最关切的内容,把中国的发展理念传递给他们,最终达到理想的外交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从多元主体传播内容的角度提出,应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讲不同的中国故事,还要多讲他国故事,多讲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中国承担的责任,向世界表明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和担当。
创新外交话语体系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经过70年发展,我国外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当下的公共外交尚未能与中国经济体在世界的影响力相匹配,特别在对外传播方面,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实现诠释方式的转变升级。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认为,公共外交不能脱情景化,其核心是要让外国公众相信中国讲的故事和传达的理念。因此,应增强公共外交对外话语的情景性和现实性。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维佳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的外交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从之前关注世界怎样看待中国,逐渐转变为研究中国应该怎样看待世界。在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打造一套新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将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框架。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从具体实践角度提出,创新中国对外表达的叙事方式。首先,应该表明中国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比如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应该强调中国为推动全球化将要开展哪些行动,比如重点阐述怎样让“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如何实现共建共享,如何构建多边机制等。最后,在国际问题上应适当发声,比如中国是中东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因此在中东问题上可以择机适当发挥作用,加强与中东各国的合作关系。
记者 刘维维 实习记者 卫思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