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成为包括中国武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进校园如何具体贯彻落实的行动纲领。
在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一直流传着“穷文富武”的民间说辞。这一方面说明了“武”的高贵,另一方面也说明“武”的传承和教育是一个面向极少数人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教育普及。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武术的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内的全覆盖。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中国武术的教育价值仍存在被“骨感化”的状态。这种“骨感化”状态的表现,是人们对中国武术所内隐的整体教育价值认知不够、总体教育价值挖掘不深造成的。所以,在国家提出“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着力建构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新时代,我们提出,在国家教育根本任务被确立为“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重拾中国武术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提升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地位,强化学校教育中中国武术教育的落实和践行,落实好学校武术教育一体化进校园工作,使其成为服务“立德树人国家教育根本任务”实现的最佳教育内容。中国武术的文化智慧还有很多,并且这些文化智慧对“立德树人”国家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而言,还有很多内涵、思想与精神,需要我们从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出发,在教育教学的形态上、方法上去挖掘和发现。
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对于人的“德性”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起点问题。“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有德而国兴,国有德而人旺”,二者互相统一。而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于,“德”的问题历来都是习武者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原则问题”。被武术人一直奉为圭臬的“未曾学武先习德”“未曾学武先学礼”以及“习武先修德”等理念,始终是武术传习过程的铁律。“汲取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学底蕴与思想的武术,其人文价值是将培养充盈、硕健、完美的君子人格放在首位,武术关注更多的是人的修为、人格的和谐美誉、侠义精神、正义理想的养成”。这种养成贯穿于习武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存在,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教育要引导全体人民“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终极目标相吻合。
作为教育内容的中国武术,内藏着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立德树人”智慧。这种智慧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新时代“立德树人”国家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起到巨大作用。一份来自基层学校开设了10年武术课的调查报告显示,“武术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中的武德学习使学生在纪律性和礼仪性等方面也得到了加强”。
总之,中国武术对受教育者所表现出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就今天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而言,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价值。一方面,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武术课在教育体系中的全面开设,有助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另一方面,中国武术课在教育体系中的全面开设,可以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中国武术所内含的教育要义,“文化内涵的中华性,道德教育的正己性,知识结构的智慧性,身体行为的体育性,演练展示的审美性,娴熟掌握的劳作性”,正是我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所需要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