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张娓)减灾研究始于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如今全球减灾行动取得显著进展,我国减灾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灾害风险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活动”上,与会嘉宾回顾了30年来防灾减灾风险研究与实践的风雨路程,共同展望防灾减灾工作的美好未来。
“减少自然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表示,要真正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和绿色发展的融合,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既具有多学科知识技能又勇于创新的新一代科技人才,不断为中国的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仍然面临挑战。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夯实应急管理科技和人才基础,大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
“灾害风险学科发展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司司长殷本杰建议,高校要着力构建全国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一个汇聚多方监测信息的大平台,还要推动构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切实提升基层的防灾减灾能力。相关高校应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
展望未来,高校要切实将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史培军表示,要加强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加快建设“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培养研究灾害系统形成机理、变化过程、评估模型、应急响应与防御范式的高端人才;着力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合理开展自然灾害评估与调研工作;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办好相关学术期刊等方式,跟踪学术前沿,开展相关项目合作,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谈到新时期黄河治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要坚持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方略,稳固生态屏障,不断探索治黄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要坚持以水为脉的系统治理保护方略,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地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完善应对极端灾害风险的综合预防方略,抓好大保护,实施大治理,采取大措施;要实施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协同管控方略,通过西部调水等人工水循环,增强自然水循环动力;要实施流域和区域统筹治理方案,全流域要统一规划、检测、标准、立法,进行智慧化调度管理,各区域要守土有责、分区施策。
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