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12月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协办的“信息文明与当代社会的转型发展”成果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科研传播办公室副主任王健,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王为松分别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成素梅主持开幕式。来自山西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三十余名学者,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信息文明带来当代社会的转型发展
王健表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来看,每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必然伴随着相关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进步。以江南区域历史为例,江南社会经济的变迁与棉纺织技术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江南区域历史只是区域性个案,工业革命更具有普遍意义,形成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当前,我们已经站在了信息社会的门槛内,超越了所谓的工业4.0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信息资源配置即将成为整个社会运转的核心,为此,需直面这种变革对当代社会转型发展产生的影响。学术成果发布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近年来在党委领导下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科研成果传播的有力抓手,起到了传播智库声音的作用。
王为松提出,《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转型》突出的是信息文明、社会转型两个概念。书中阐述了法律的关系、超级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加强互联网管理、信息认证等内容,提到了优化政务业务流程,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实现透明的政府治理等方面。他表示,明确超级全球化和全球化的区别要提高到国家战略。中国自主开发北斗导航不仅是发展信息技术,也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新的世界格局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海可先于全国试行一网通办,把信息文明的知识传播更广地覆盖整个社会,起到信息文明时代所应有的传播能量。
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社会发展驱动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授王战,山西大学原副校长、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高策,上海大学原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王天恩,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潘世伟作第一场交流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何锡蓉主持第一场交流发言。
王战表示,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其进程不断推进,同时也要认清,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这两者并存。思想的跨界会带来观点的突破,书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的信息化转型标志了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通过物联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问题;第二,阐述了当前超级全球化的看待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按照自身意志对地球进行的改造,人类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社会是为地球安装了肌肉系统和相应器官,而信息化社会是为地球安装了神经系统;第三,提出了经济伦理学的问题。在书中,既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提出诸多问题亟待深入讨论,应引起社会共同关注。
继信息文明时代,量子信息文明时代初露端倪。高策提出,量子信息包含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三个重要的方面。若量子技术走向成熟,将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第一,人类制造的先进工具将不再遵循宏观世界的规律,量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延伸了大脑,革命了人类思维;第二,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界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可以对自然界有终极认识、探究人类历史的起源、对大脑进一步开发;第三,量子信息战略将作为国家战略服务超级全球化。
王天恩认为,如果将信息文明视为大树,大数据是它的主干,人工智能是花朵,而信息是它的根系。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不能在传统工业文明的视角下看,而要在信息文明的高度来总结,需要技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互结合来理解。当前,信息文明的研究包括信息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所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理论,对中国而言,要通过信息文明的发展规律研究,使社会发展驱动的升级能够更顺利完成,对当代社会演进带来积极变化。
潘世伟表示,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不变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主题,信息文明要和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融合起来,信息化也要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内容包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应保持追赶态势,各领域同时展开来应对信息化对民族复兴、中国现代化过程以及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通过人类智慧发现信息互联的真相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唐涛,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司空作第二场交流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计海庆主持。
王世伟认为,信息文明时代社会转型中的信息技术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技术的群体性,可细分为轮番、迭代、融合三个特征;第二,赋能的全域性,包括渗透、交织、使能三个特点;第三,数据的驱动性,包括转型、引导、计算三个特点。为此,信息时代要在复杂多样的数据当中进行鉴别、研判,并去伪存真,在与日俱增的表层物象数据当中通过人的智慧发现互联的真相,在数据浪潮中发现其中价值的亮点,在数据驱动的大背景下始终秉持信息伦理道德和价值智慧。
唐涛对信息文明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作了阐述。他表示,整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组成,人类社会同样是由人类和人类之间的联系组成。信息文明对社会产生转型的影响,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将不确定性视为中性的概念,其所带来的改变会导致正向创新或负向风险。为此,要将信息文明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导致一种正向的创新,同时规避风险,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避免其对社会造成的负向风险和破坏性。
赵司空对信息文明时代的电子民主作了论述。她提出,中国在21世纪已经参与了信息文明的建设并将继续引领。电子民主概念源于西方,并被给予了拓宽政治参与、扩大公共空间、提高民主质量的厚望。我们思考信息技术所携带的民主、技术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的问题时,要具有内嵌的社会和民主思维。如果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内涵的是促进自由、平等、民主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其应促进全球化的发展。然而,正是在信息技术极度扩张的今天出现了逆全球化以及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复兴。以特朗普为例,一方面他在推特治国,另一方面实行逆全球化、民族主义。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信息文明下的创新模式、信息文明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信息文明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成素梅作会议总结,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杜文俊主持闭幕式。
成素梅表示,此次发布会帮助研究团队打开了进一步研究的视阈,深化和细化了论题的方向,并增加了修订和完善该书的信心;信息文明时代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信息文明提出的问题不单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问题,由之而来的社会转型也是全人类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期待新的技术革命、智能革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研究团队应以《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转型》一书为起点,做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