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皮革制品坚固耐用便于携带,是草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类型。由皮革制造的器物造型后来也保留下来,多以陶瓷器、金银器来体现,鸡冠壶就是其中的典型形象。
鸡冠壶是辽代独具特色的重要文物。吉林省博物院馆藏的银釉鸡冠壶造型优美自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件鸡冠壶1975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时属吉林省),应为辽代早中期作品。
鸡冠壶又称皮囊壶、马镫壶,因提系部位如同鸡冠状而得名。鸡冠壶上扁下圆,一般在顶部或腹身有孔洞,便于穿系捆扎、固定及马上携带,形象再现了游牧民族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皮革制水囊,也是目前所知出土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仿皮囊制品。
吉林省博物院的银釉鸡冠壶高25厘米、口径6厘米,扁身,短管口,口唇微侈。上方有马鞍状双孔泉,应为供穿绳使用,体侧有皮条及针痕装饰。壶身两面压划卷草纹,为淡黄陶胎,通体施绿釉,壶身呈现闪耀的银白色。据分析,这种银色并非人为上色,而是绿釉陶器深埋地下后,长时间与土壤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特有色泽。对此,学界多有研究分析,对于银釉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多讨论。
自鸡冠壶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以来,学界已陆续展开过研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李文信曾撰写《辽瓷简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2期),对鸡冠壶做了类型研究探索,并提出其分为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晶在《略论鸡冠壶》(《考古》1995年第7期)中认为,从建辽前的早期契丹遗存出土的陶瓷器来看,当时人们大量使用的除皮木制品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穿孔形制陶鸡冠壶。辽五京建立后,契丹社会上层贵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领地,从以陶器为主,又发展出了釉陶和瓷器。一些大中型辽墓中出现了中原制品形态的陶瓷器。但与此同时,他们仍致力于契丹风格陶瓷器的制作。鸡冠壶形式的多样化,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张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