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当前,中国当代学术“走出去”得到学界关注。学术“走出去”与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奋斗目标之一。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探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十分必要。目前来看,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在一定层面上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学术“走出去”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审视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我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学者认为,作为公共知识生产的学术活动,以国家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作为后盾,有交流与共享的特性。在现代社会里,不管是从学术发展本身,还是从学术活动背后涉及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考虑,学术国际化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增强学术话语权,为谋求国际领先地位打下基础。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在一定的学术理论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增强学术话语权,做到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有机结合,从而扩大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学术话语权是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结果,较一般话语权而言有特定的因素和建构过程。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类文化交流交锋的严峻形势,如何增强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学术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构建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学术及话语体系,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
有学者认为,建构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务必将学术研究质量、国际学术规范与学术平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术话语权务必立足于学术群体所进行的知识生产与研究基础,并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标准体系,在学术共同体基础上,提升学术研究的质量,创建更好的学术传播平台,展示并传播学术成果。同时还要扩大对外交流,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出去,加强国际同行对学术成果的认知、理解和接受。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建构学术话语权,扩大中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学术圈的影响。
笔者从事语料库翻译研究十余年,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三者结合的重要性。以笔者在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汉语译文糅杂特征研究:语料库分析框架及运用》为个案,就中国当代学术话语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展开思考。
学术“走出去”,关键一点是选题要贴近自身研究基础与现实,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当前翻译学研究在国际学界蓬勃发展,也印证了翻译是繁荣发展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形成具有国家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纵观翻译研究历史,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多次重要转变,如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文化范式、语料库翻译学范式等。每一次转变,都涉及学术话语建构及其传播影响。大数据时代来临,翻译研究面临更多的话题与挑战。翻译现象纷繁复杂,涉及众多学科及理论体系、方法。不同译者、不同翻译方法、不同源语语言种类与文本类型、不同翻译规范、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翻译语言规律性特征,形成了多种研究假设。最初十余年内,西方学者在这个学术研究领域内发出了很强的声音,显示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如何跳出西方学者设定的学术范围,寻找本土语言特征,这是笔者投入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最原初想法。笔者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对翻译汉语在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的糅合特征展开了全新的探讨,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阐述了翻译文本的陌生性,并通过多种语料库方法深入分析翻译汉语的语言特征,得出与西方翻译学界首倡的“翻译共性假设”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