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汉字为什么这么美》新书发布会在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新闻中心举行。本网记者 陆航/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书法家用妙笔写出汉字的线条之美,学者用“美文”写出汉字的文化之类,出版社用好书传播汉字之美。1月9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的《汉字为什么这么美》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陈宝贵等,同清华大学教授李守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双新,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孙伟龙,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刘传宾出席发布会。《汉字为什么这么美》汇聚了李守奎教授发表在《美文》杂志的36篇汉字文化随笔,各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文内有明晰的源流本末,有充分的证据支撑,有释字的曲折乐趣,有真实的生活感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汉字文化体验。
“《汉字为什么这么美》针对许多常见的汉字文化现象,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李守奎教授以其深厚学识,以散文体的笔触通过释读阐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文字现象,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发现汉字之妙,感受汉字之美。对于想了解汉字文化,却没有足够时间的广大读者来说,这本通俗的大家小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在致辞中说,“大家小书”,是一个出版界时下流行的风尚。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雕版印刷时代,又何尝小呢?李守奎教授深厚的学识为这本小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难得的是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联系当下,对于普及正确的汉字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柳斌杰理事长在致辞中谈到,汉字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具有重要价值。本书作者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随笔形式对汉字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文字读来饶有兴味,表现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大家写小书,对作者而言是厚积薄发;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更具有实际效用。他表示目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出版行业在内容、出版、服务三个方面将大有作为,希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未来能够有更多像《汉字为什么这么美》这样的精品佳作。
“汉字传承至今,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这本小书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让大众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中国文字;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也把对汉字的研究和对生活的感受糅合在一起,用散文般的文字讲述学术性的知识,是知识性的美文。”作者李守奎对本书的创作缘起、写作思路、出版价值等方面做了说明。
陈双新、孙伟龙、刘传宾先后表达了各自阅读《汉字为什么这么美》后的感悟,就普及汉字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现场观众做了交流分享。陈双新表示:“汉字普及类的书不少,如果要我推荐学术性和普及性俱佳的图书,我一定会推荐这本书。纯学术著作的专业术语很多,难免枯燥。本书却文风活泼,不失幽默,有些地方还很俏皮,包含了不少作者的个人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里面有很多作者最新学术成果的吸收,可以说是学术最前沿的精华和浓缩。”孙伟龙说到,汉字研究的成果很多,了解的人却很有限。《汉字为什么这么美》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向大众普及了中国汉字的精深文化。求真求实的态度,娓娓道来的文风,带领读者一起领略汉字之美。刘传宾表示,本书是李守奎老师的第一本汉字普及读物,有理性的知识干货,也有感性的情感抒发,读起来亲切可人、幽默风趣,就像是将李老师在清华课上的精彩演讲原汁原味地搬到了书本上。
“古老的汉字持续不断使用至今,成为表意字的典型代表,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君子不非其所事,不事其所非。我们天天看汉字,写汉字,从功利的角度说也要发现汉字之美,享受汉字之美。更何况,经过几千年的选择与淘汰,我们觉得汉字确实很美。” 李守奎告诉记者,汉字曾经很尊贵,很神圣。识字用字是贵人富人的特权。老百姓很少有识字的机会,但也敬字如神,宇纸落地,切不可踩踏,怕得罪了仓颉。崇奉朴学的学者更以为汉字了不得,一点一画皆有深意,认为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解字》等于没读书,清代的传统汉字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说文》四大家皇皇巨著,叹为观止。随着清王朝逐渐衰落,列强涌入,国弱民贫,有志之士欲救国救民,思考着落后挨打的根源。文化人手无寸铁上不得战场,囊中羞涩干不了实业,苦思冥想认为落后的根源是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汉字,于是有些人甚至发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惊人之语,鼓动着进行了几十年的汉字改革。幸亏有头脑清醒的稳健的学者与决策者,汉字才没有马上拼音化。学者应当冷静,讲证据,讲学理,不能随波逐流。我在写作之初就有一个基本定位:学术随笔首先还是要讲学术。虽然无须像学术论文那样挑战尖端,旁引博征、层层论证,但也不能陈词滥调,需要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介绍给大家;因为是随笔,一些生活的经历与个人感受也就点染其间,多少要有点散文的味道。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小文让对汉字感兴趣的读者读得不累,还有所收获。能否做到,那还得听读者的。这部书稿王永昌博士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个别篇目,文中的图片都是他一手完成的。他不仅是第一个读者,也是文本的共同创造者。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致辞。本网记者 陆航/摄
发布会现场。本网记者 陆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