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关注精准扶贫的伦理范式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关注精准扶贫的伦理范式


发布时间:2020/01/17 阅读数:492

  精准扶贫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当前,在突破这些困境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技术治理的视角,而相对忽视了精准扶贫中伦理的重要性。围绕精准扶贫中引入伦理范式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何绍辉。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简要介绍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实践困境和原因。

  何绍辉:精准扶贫关键是要解决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瞄不准、扶不到位的问题。为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各项配套性制度,这对于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见效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各地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无论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还是精准考核,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实践困境。其中,既有农民的结构性贫困、信息把握不准、精准识别不够等原因,也有“没有准确把握当前农村贫困的主要问题,扶贫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陷入‘内卷化’困境”等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要引入伦理视角?

  何绍辉:一方面,精准扶贫的实施,离不开扶贫办、驻村单位及驻村干部、贫困村村干部的通力合作,而这些机构和人员处在不同序列,彼此没有太多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各自的行动逻辑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除了扶贫技术,以乡土伦理为主导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很大程度上成为主导精准扶贫实践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实施精准扶贫,除了自上而下的施政伦理的影响,在地化伦理即乡土伦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精准扶贫政策在乡村社会真正落地见效,不仅需要精准的“数字”,也需要看似说不清、道不明的“数理”。这个“数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广大民众心中的“道理”,即村民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这是因为,当前大多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少,很难用可以量化和比较的数字来具体测算。当遇到难分彼此的帮扶对象时,更需要按照村民认可的地方性共识,也就是所谓的“数理”来确定。

  总之,分析研究精准扶贫在乡土社会中的实践,不能不重视以下学术资源:其一,长期以来在村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乡土伦理或价值观念,包括对公平与正义的理解、对是非对错的看法等;其二,民众日常生活及行动的逻辑;其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尤其是具体村庄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的运作。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