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研究者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要向社会敞开。而敞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非知识阶层,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的文学观和文学阅读状况。作为当下最主要的体力劳动从业者,农民工对经典的阅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接受状况。
积极了解农民工阅读状况
想要有效了解农民工的阅读状况,除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数据调查外,交谈、倾听和提问也十分必要。为此,我们采取“滚雪球”和偶遇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围绕“文学经典阅读”这一主题对南京63位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被采访者年龄在16—65岁之间,他们分别从事建筑、通信基础设施、餐饮、理发、销售、外卖骑手等诸多工种与行业。虽然被访谈者情况不一,但总体特点也十分清晰。经调查发现,农民工和文学经典十分隔膜,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缺少相关知识,或不了解文学经典的重要性,甚至不是因为缺少时间和金钱,而是受一种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实用性心理影响。
许多农民工对文学经典并非一无所知。在此,我们的访谈结果与贺仲明2012年对农民工的阅读调查相呼应。当被询问“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或者熟悉的作家”时,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工不仅了解“四大名著”的大概情况,而且知道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李白、杜甫,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鲁迅,甚至知道郭沫若、巴金等。但问题是,这些经典作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教科书上的名人,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是什么时期的人等问题,他们大都并不清楚。在深度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在农民工中的影响力较为显著,但这种影响力也仅仅体现在他们能在问卷中快速勾选相关选项。其实,多数农民工对作品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甚至叫不全主角名字。
农民工对文学经典的隔膜,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文学经典不重要。在进行此类话题的交流时,农民工也想尽力表达他们所知道的文学经典的相关知识。当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时,大部分农民工都会感觉不好意思,或是竭力解释和澄清。此外,许多农民工表示,虽然他们现在不懂、不读文学经典,但希望自己的子女阅读。当被问到为什么希望子女阅读文学经典时,他们大都认为文学阅读可帮助子女实现某些功利化目标,有助于子女从政或经商。同时,他们也表示,子女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开阔思维,增长知识。
但即使如此,农民工还是会明确表达自己对文学经典的“拒绝”。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本中接触过鲁迅的文章和“四大名著”,但已不记得这些作品的具体内容,虽然这些作品“肯定很好”,但他们以前“理解不了”,现在也不想读,以后也不会读。虽然许多农民工表示工作繁忙,阅读时间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没有时间阅读。有些农民工说,自己之前会读《故事会》《知音》《读者》等,而现在更多阅读网络文学,或是新闻类、成功学、谈话技巧等实用性文章。
由此可看出,农民工对文学经典持一种微妙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阅读文学经典有助于提升子女的社会地位、开阔其思维;另一方面,他们也表明自己与文学经典的距离。这说明,农民工和文学经典之间的“区隔”并非来自金钱、时间或是普及性知识的缺乏,而是与其自我认知有关。在访谈中,农民工们反复使用“现实”“实际”等词汇,以此表达对于自身处境的体认。他们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很难改变其生活状况。因此,在他们看来,阅读只能“修身养性”的文学经典,不如读专业书及可以提升工作能力的书重要,或是不如“休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