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劳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时间延长、用眼过度、运动减少、心理焦虑等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较为突出,更凸显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一,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表明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一。劳动教育致力于对人的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精神培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并引导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相统一的原则。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等实践场所,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学校阵地与社会实践基地、家庭社区阵地的衔接互动,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中发挥聪明才智。
其二,劳动教育是育人成才之根。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此,在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让青年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是培养青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锻造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青年学生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我们应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强化劳动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和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特质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学习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化对各种劳动的认同和热爱。
其三,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之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素质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能够以独特的魅力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养成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的生力军,青年学生就是这支生力军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青年学生劳动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当传承“格物致知”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把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内外,见诸于课堂内、课堂外,激励青年学生靠双手实现梦想,树立用劳动创造价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四,劳动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比如,汉唐以来的耕犁、龙骨水车、水磨;木工祖师鲁班在劳动中发明的锯子、曲尺、墨斗;桥梁专家李春建造的拱形赵州桥,等等。新时代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通过劳动教育,使广大青年懂得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教育青年学生要懂得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独创性思维的辉煌成果,凝聚着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借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跟踪分析及有效引导研究”(17YJA710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