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在国际关系领域,“地位”(status)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对象。最近一个时期,国际关系学术界再一次兴起了研究国家国际地位的潮流。美国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政治学系副教授、研究生项目主任蒲晓宇最近对此领域关注颇多,并且有相关著作付梓,他的学术观点也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学理论中有关国家总是追求更高地位的假说,蒲晓宇从“地位信号”(Status Signaling)的视角出发,对国家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及国家对外界有关其国际地位看法的调控等进行了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最新研究成果,带着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对蒲晓宇进行了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地位信号”的含义。
蒲晓宇:在国际关系领域,“地位信号”指的是一国政府或领导人运用一些行为或言辞,传递这个国家希望获得或已经获得特定国际地位的若干信息。地位信号的释放旨在改变或维持国内观众和国际观众对相关国家国际地位的看法。地位信号这个概念本身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人们很多日常行为都可能带有展示自身地位的特征。人们购买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实际上,从日常使用功能的角度来看,奢侈品跟一般商品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它们昂贵的价格就具有地位象征的意义。我把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地位信号的研究借鉴到国际关系领域,探索国家的地位信号释放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为何要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中关注地位信号?地位信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着何种作用和意义?
蒲晓宇:首先,关注地位信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对国家行为动机的研究。比如,常规的理论认为国际紧张局势往往源自国家对安全的追求。但国家对地位的追求也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相对于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国际关系中也可能存在地位困境。
其次,关注地位信号可以丰富国际关系信号传导理论的研究。现有国际关系的信号传导研究常常集中于危机谈判过程中对国家意图的研究。地位信号的研究不同于这些常规信号传导模式,它关注的是国家的地位与角色,带有更长期的特征。
再次,关注地位信号可以丰富国际政治领域对国际地位的研究。我们看到,最近十多年来国际关系学术界掀起了对国际地位研究的新热潮。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地位争取”(status seeking)的,这就预先假定了国家一定想要更高的地位。而我强调的地位信号研究并不假定国家一定要追求更高地位,有的时候国家可能想要的是维持现有地位,而有些时候国家则可能担心自身地位有些过高。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看来,更高的地位是否必然是崛起国追求的目标?
蒲晓宇:总体来说,国际关系领域现有研究中的大部分都自动假定国家追求更高的地位,在这个假定下,崛起国与守成大国可能因为对国际地位的争夺而产生激烈冲突。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崛起国也不一定总是要追求更高的国际地位。比如,中国有时强调自己是新兴大国,有时又强调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这种现象并非单独在中国身上体现,印度和巴西有时也强调自身国际地位的多面性。简单来讲,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一国的国际地位越高,其面临的风险就可能越大;第二,一国的国际地位越高,其国际责任可能越多;第三,新兴大国有时强调发展中国家地位,可以在国际舞台巩固和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可以说,崛起中的大国并不总是追求更高的国际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和其发出的地位信号是否一定要彼此相符,这种相符或者不相符的背后有何动机和利弊?
蒲晓宇:我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国家发出的地位信号与实际地位最好大体相符,这样有利于国家内外政策的推行和施展。但现实中常常出现国家发出的地位信号与实际地位不相符的情况。一方面,国际地位本身有主观成分,也有相对客观的成分,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主要取决于其他国家如何看而不是本国如何看自己,这就可能导致不同认知。比如,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但一些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这就形成了两者关于国际地位认知的差别。另一方面,与地位信号相关的信息本身可能非常复杂,比如说中国经济总量是很大的,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鉴于此,判断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中国内部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国际上更是如此。国家发出地位信号的过程中,面临国内和国际不同的观众,这样进一步加剧地位认知的偏差。总之,国家发出的地位信号与其实际地位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有趣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结合上述理论,您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蒲晓宇:我认为,中美关系中存在的竞争因素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场零和游戏。在中美关系中,不仅仅有竞争因素,也有合作因素,两国关系并不总是零和博弈。在国际上,一些分析人士常倾向于夸大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潜力。
进一步说,以一个大国崛起和另一个大国衰落的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是不准确的。只要中国和美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二者都可以成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尽管美国是一个富有的超级大国,但它仍然需要面对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健和政府支出方面的长期挑战。当前及未来,国内改革和经济增长将决定中美各自的长期发展轨迹。即使在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只有提高自身实力,而不是公开对抗,才是未来中美应当选择的前进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