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王清晨) 6月11日,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出版暨长安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召开。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乾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旅游出版社、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沙武田主持。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光旭教授对《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古都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多的一个城市,各具特色的外来文明在此与中华文明交汇、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经由西域沿丝绸之路东传的文化与民间市井生活方式传播融合,形成了所谓胡风胡韵。通过丝绸之路,来自西域的文化传播到长安后经消化吸收,形成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不仅向国内其他地区传播,还通过长安继续向东亚各国传播。作为丝路上多种文化的交汇中心,长安向东对新罗、高丽、百济和日本等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向西通过丝路对西域、中亚、南亚乃至欧洲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立足古都长安,成为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重镇。多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以开放进取的宏观视野,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交叉融合,为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的生长点。希望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此为契机,推出更多学术成果。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作者葛承雍教授介绍了该书出版过程。他说,自1991年自己发表第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论述以来,至今共计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本书摘用其中75篇作为主要内容,共分为交流卷、民族卷、艺术卷、宗教卷、胡俑卷五卷,共计155万2000余字,其中用图1611张。该书涉及领域广,跨界范围大,历经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机构审核,其中中华书局借助中华史籍数据库,对书中3000多处引文依次核对。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交流卷,围绕“汉唐记忆与丝路文明”专题,以考古新发现为先导,纳入中西文献的养料,采用“世界性”视野的思考观察,从小处着手,采撷历史亮点,推出一系列别有路径的研究成果。作者将“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看万件物”相结合,多次参与文物精品展览的策划,通过“文字与文物”“廊道与线路”“叉口与中心”,反思多元与碰撞后中国文明曾经达到的独特高度,了解欧亚古国与古代中国或隐或现的文明联系,既对十字口文明圈辐射有理智启迪,也再次证明文化交流是人类通向文明之路的必然征程。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民族卷,围绕“胡貌汉魂与异域文明”主题,积极探索汉唐时期胡汉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从不同角度进行前沿性研究,依据草原突厥、西域绿洲和中亚粟特的多方互动,结合考古发掘新成果和文物解读新收获,撰写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论文,考证了唐玄宗的中亚嫔妃曹野那姬,推测了崔莺莺与蒲州粟特人的渊源,区别了胡姬与吴姬的差异,对中古入华黑人、印度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进行寻踪,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其对消失种族的思索记忆,对民族嬗变的阐幽发微,具有学术回顾和推进作用,对梳理中华“民族性”多元形成的根源颇有益处。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艺术卷,围绕“唐风胡俗与丝路艺术”专题,选择当今学术前沿的课题,按照文化遗产的流传线索,认真考察新近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以解读“人类瑰宝”的视觉心态和图像模式,展现出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古代艺术史。从昭陵六骏源于突厥风俗到唐陵石人来源草原游牧民族,从贞顺皇后石椁上希腊化艺术到“醉拂菻”的希腊酒神在中国,从欧亚沐浴遗址到燃灯胡伎石刻,都印证了中华文化在隋唐时期的高度发展与外来文明是紧密相连的。书中收集的一组文章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各界关注,其突破性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经典艺术的深入研究。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宗教卷,围绕“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主题,对北朝隋唐时期各种宗教错综复杂的图景进行考察,针对由西亚、中亚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入华后的传播和变化,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许多前沿性的课题被再次提出和重新解读,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利用中国大地新发现的出土文物进行开拓性研究,诸如长安米继芬家庭的景教信仰,洛阳景教经幢的比较考释,景教天使与佛家飞天的辨识,安备墓祆教圣火的艺术表现,祆教大会石椁线刻画的解读,摩尼教禁欲艺术品的分析,这些成果首次发表后都曾引起国际宗教界学者的重视与转引,对“三夷教”艺术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了中古外来宗教入华后“胡裔华化”问题的原创性研究。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胡俑卷,围绕“唐人胡俑与外来文化”专题。作者多年来深入考古现场和文物库房,考察各种浓缩世相的胡俑造型,拍摄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其中不仅有国内新发现的陶俑、唐三彩,还有流失国外被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它们印证了胡俑是文明交汇的记忆符号与灵魂标本。书中汇集了作者部分研究成果,对胡人眼睛、驾车胡夫、驼载穹庐、胡汉马球等细致入微的解析,对负囊胡商、袒腹胡人、胡人猎师、髯胡乐手等异域造型的诠释,以文本结合出土的壁画、器物、传世绘画等,赋予墓中无声之物“活”的艺术生命,复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了中古时期胡汉文化交融的社会风貌,并把它们策划运用到“丝路胡俑外来风”“绵亘万里丝绸之路”等大型展览中,给无数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考古是先导、史学是基础、文学是双翼。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看万件物。”葛承雍教授分享了对丝绸之路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和收获。他认为,学术研究应当以考古为先,以考古新发现作为最新的研究材料,按照没有解读的文物,等待新的研究推出,持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他表示,学术不同于学科,有人是作学术,有人是作学科,这两者是互相驱动、相辅相成的。学科是解决未有的、未来的问题,核心是为社会发展注入活跃动力。
葛承雍认为,胡汉历史问题是欧亚大陆上民族史、边疆史、文化史、语言史的前沿问题,体现了中国历代王朝与域外周边国家以及西亚、地中海沿岸之间的往来互动。从广阔无垠的草原到茫茫无际的戈壁,从峻岭奇峭的大山到河川交叉的平原,胡汉碰撞演绎的历史与胡汉融合的文化遗痕清晰可见。一个世纪以来,中古胡汉演进图册不断被考古新发现所补充,唤起人们从历史记忆中醒来。
葛承雍表示,人类的记忆常是文化的记忆,人类的历史也依靠文化的链环衔接与延续。千年前的中古时代已经离我们的记忆十分遥远,但是这个消失于历史深处的隋唐文化又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脍炙人口的唐诗常常被人们吟咏朗诵,斑斓多彩的唐服常常飘忽在人们眼前,风剥雨蚀的唐窟佛像不时展现在人们面前,花纹精美的金银器不断出现在各类奢侈品的海报上……今人借助隋唐大国的文化遗产仍然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国展览的大唐文物成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中的胡俑、壁画、金银器、纺织品等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我所从事的历史文物研究,不单是介绍历史知识或揭秘什么历史真相,更不是胡编乱说糊弄历史,我所看重的是发掘当时历史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风气、宗教信仰、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及其对当代人的影响,这样才能理解今天不同语言民族分布的历史渊源,才能够看清当下中国族群身份认同的问题实质,才能在诸如国家民族文化大事议题上掌控话语权。”葛承雍说,因为华夏民族遭受过太多的伤痛,留下过沉重的历史包袱。自己沉在史料海洋里和考古文物堆中,通过文物、文字和古人灵魂对话,就是想让今人知道历史上曾有一群人的生命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我们放眼国际、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今天研究与传承这种文明,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学术界众多学人的帮助和支持下,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近年来着力推动丝路学的建设,《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出版暨长安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座谈会为展示丝路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从考古、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层面深入探讨和挖掘文明对话与交流,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充分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研究。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校既要培养人才,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研究。在这个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同院校要有自己的差异和特色。只有拥有特色学科、特色研究、特色成果,才能够体现学科建设的一流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谈了对《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的三点体会:一是集中体现了“历史长安”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思路。无论在学科传统、地域优势,还是国家重大战略,该书都体现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思路;二是在全球史视域下微观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学界一般认为,全球史和文明史是世界史研究的两面镜子,全球史主要是历史大事,《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在全球史的视域下,作了一个微观的、细小的社会史研究。三是多学科交叉混合的研究方法。该书内容丰厚,篇幅宏伟,展现了民族、艺术、宗教等多学科文化,体现了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相互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李颖科,西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豆海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西北大学丝路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史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张世民,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院长冯健,西安博物院宣传教育推广部部长李燕,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翟战胜,西安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全民,乾陵博物馆原馆长樊英峰,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庆卫,陕西旅游出版社总编辑李郁等,同陕西师范大学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以及长安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最新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