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文明共同体视野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翻译学科建设高端论坛近日在线上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共同体视野下我国翻译学科理论创新、翻译实践、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翻译具有形象建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进不同文化互动交流以及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表示,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翻译人才培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息息相关,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及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与灿烂发展息息相关。翻译活动本身就致力于沟通、理解、相互认识与不断提升。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展示、塑造形象的话语建构行为,从原作在译作中的形象,到源语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形象,乃至国家在世界场域中的形象,都与翻译息息相关。如何有效地翻译中国,启迪并影响读者与听众,提升文化场域内的国家话语权,是对外翻译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云虹认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提升,如中国文学主动外译的必要性、中国文学外译的方法和中国文学外译的接受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语境下,译学界应进一步深化中译外研究,切实加强对翻译过程的考察,真正深入文本,坚持文化自觉,促使文学译介实现其推动中外文化平等、双向交流的根本目标。
翻译概念史研究成为新领域
近代以来,大量政治概念、学术概念、社会文化概念经由翻译渠道进入中国,并通过协商和变形,最终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化基础性概念也传播至国外,最终进入目的语文化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表示,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学界开始将文本分析、数据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于翻译概念史研究。具体研究路径包括:数字人文视域下概念翻译及其历史演变研究;数字人文视域下概念译名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概念的谱系及其对比研究;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概念对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影响研究。
翻译史研究的面貌与研究方法正在发生变化。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屈文生认为,翻译史研究正经历着从旧文重编到开拓创新、从宏大历史到微观叙事、从文学翻译史向文化交流史的转变。过去的翻译史研究方法主要是内部的文学化的翻译史研究,今后应注重翻译史研究的外部方法,凸显史学化的翻译史研究,讲究史料、史论与史观,使用归纳逻辑,从细节出发,使作品能再现史实并形成合适的史论。
整合构建翻译理论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认为,未来翻译研究的拓展包括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和与国际接轨翻译研究两大取向,如何与西方翻译理论接轨,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做出中国特色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从一流翻译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视角,分析了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的时代要求与理念创新,并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着重讨论了中国口译理论话语的建构与创新问题。她强调,中国学者应关注口译活动中的中国特色,建构具有原创性的口译理论话语,具体可概括为:回顾可发掘传统口译资源,内视可聚焦当下口译实践和教学中的中国因素,外眺可关注中外对话和中外融通,前瞻可注重优势互补、关注盲点并寻找突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蓝红军认为,中国传统译论并不限于翻译技巧研究与翻译标准命题的探索,它有着极具抽象思辨的理论成分,有着与世界译学交流互鉴的独特理论见解,完全能够承担我们自身对“理论自信”的期望。
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
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