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12月5日,中国比较文学40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多个视角展开交流研讨。
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
近年来,从跨文化跨学科视域推进比较文学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提出,回应时代呼唤,发扬生态人文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生生美学与生生诗学。在他看来,“生生”作为哲学与美学的内涵,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涵盖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文化遗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生美学与生生诗学。
文学与思想史研究这一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取向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辉认为,文学与思想史研究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研究范式。王国维、鲁迅等前辈学人已先期进行了卓越实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跨越文化与语言界限的同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特别是文学与哲学(思想史)的界限,努力从文学出发,进入思想史与精神史的广阔原野。
从区域文化视角进行外国文学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提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命题,既是外国文学研究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一种研究方法。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进行外国文学研究,对于整合学科队伍,构建特色平台,形成规模化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重回经典与文本细读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林梳理了果戈理著名短篇小说《外套》的批评史,通过分析从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再到宗教文化批评与解构主义批评的转变历程,他认为,不同理论取向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文本的阐释,展现了现代批评从作家到作品(文本)的转向。比较文学研究应重回经典文本,在细读中探讨其含义,形成有说服力的论辩。
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在拓展比较文学疆域的同时,要避免比较文学自身的泛文化危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于冬云建议,将跨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的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这有助于凸显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在世界文学融通的场域中探讨文学经典超越种族、语言、地域限制的生命力,实现同质性文化“自我”与异质性文化“他者”之间对话、交流、共情的视域融合。
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共同体的渐次形成。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看来,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构建文学翻译与传播共同体。文学翻译与传播共同体强调各参与方的联动性、合作性,构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学翻译生态。
研讨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山东师范大学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